《中国篮球往事》是网易CBA一档篮坛历史回顾专栏,由中国资深篮球记者孙保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倾心撰写。孙保生,资深篮球专家、《北京晚报》资深记者。报道中国篮球已逾30年,曾任中国篮球新闻委员会委员,首位中国篮球新闻奖特殊贡献奖得主。以下为该专栏的第二十一期,三铸辉煌的北京篮球:
国家队援建北京市
1955年国庆节游行结束后,贺龙、罗瑞卿、彭真等中央和市领导同志都到北京饭店就餐,首任北京市体委主任柴泽民等也一同前往,并与贺龙、彭真等人同桌。席间,在战争时期就重视体育、尤其喜爱足、篮、排三大球的贺龙说:“老柴,你们北京队比赛总是输,这可不行,你们要抓紧呀!中国球类运动水平不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落后不少,要改变现状,奋起直追,首都要带个头嘛!”贺老总建议北京要尽快建立专业队,培养优秀运动员。他还表示,体育方面可以向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柴泽民听罢连连点头,从这时起以柴泽民为首的市体委领导班子开始考虑筹建北京市体育专业队的问题。
一年后,张靑季接替柴泽民任市体委主任,组建北京足篮排三大球及其它项目专业队的工作终于正式提上日程。不久,市政府批准了组建专业队的正式编制。但是,组建专业队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当数量的年轻运动员,一时间到哪儿去挑选呢?正当大家为此而焦急之时,张青季了解到当时主持国家体委日常工作的蔡树藩副主任,有把国家足篮排三大球和兵兵球等队下放到北京市的设想,目的是支援北京市组建专业队,既代表北京队,也代表国家队。闻听此讯,张青季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便急忙向主管体育文化工作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汇报,刘仁同志也很兴奋,当即指示马上运作,趁热打铁争取成功。在刘仁同志亲自督办下,贺老总批准,同意把国家足篮排三大球和兵兵球队全部下放给北京。在这批国家队员向市体委报到之前,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专门为首批下放到北京的男女篮队员举行了欢送会。欢送会上他亲切地说:“你们到北京市后,待遇和在国家队时一样,遇有重大国际比赛任务,你们仍以国家队名义比赛。在北京,你们要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水平,希望你们为发展北京和全国的篮球事业作出贡献!”欢送会后,王忆诚和张光烈代表篮球队来到位于西城区茅屋胡同的市体委,商谈球队住宿训练等具体问题,市体委表示一定尽全力妥善安排。
1956年7月10日,第一批报到的四名国家男篮队员是张光烈、王忆诚、何诗荪、周明镐,这一天也就成为北京篮球队正式成立之时。之后,其他国家男女篮队员在完成宣传比赛任务后,陆续来京报到。当时市体委还举行了欢迎宴会,张青季主任在宴会上还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给外地球员放假一个月回家探亲,二是往返路费实报实销。外地球员顿时感到暖洋洋的。
队员虽未到齐,但比赛是不等人的,首届全国甲级联赛11月在重庆举行,当时女篮队员已经到位,而男篮还缺兵少将,市体委领导便决定只派女篮出征。闻听此讯,先期到达的部分男篮队员急了,怎么能放弃这麽好的比赛机会?这可是了解兄弟省市队实力的好时机!男篮队员再三请战,其情让张青季主任深受感动,他拍板说:“男女篮共同参赛!”
毕竟是仓促组队,北京男篮的创始人之一程世春,以队员兼教练的身份报了名,其他10名队员有王亿诚、张光烈、何诗荪、周明镐、鞠芬庚、张福奎、贾钦升、庞世侯、路廉翰和入队仅一天的段其炎,王忆诚任队长。临出发前他们还商定,如果程世春上场比赛,场外教练就由女篮主教练杨福鹿兼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临时组队参赛的北京男篮竟然以8胜1负的优异战绩夺冠!女篮更是在国家队主教练杨福鹿的指挥下,以全胜战绩折桂!建立了专业队的北京男女篮在前进的道路上,创下了良好的开端。女篮更是强势出击,周懿娴、杨洁、傅莲贞、胡英信、郑于莲、王霞飞、黄贞、李少芬、徐为丽、马敬霞、马申妹、万爱仙、庞惠琳十三将,在“智多星”杨福鹿的统领下,连续三年斩获冠军
北京男女篮的最佳开局令人兴奋,但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和市体委主任张青季心里十分清楚,国家队援建下的北京队水平当然高,但是,北京篮球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而国家队早晚会重建。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批国家队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抓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刘仁同志明确指示:一是要在本市挑选条件好的青少年,二是到外地物色好苗子,通过这两条途径培养自己的运动员。在此后的几年里,程世春、张光烈、刘二柱等人先后赴辽宁、吉林、山东、新疆等地挑选队员,他们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挑选到了一些在外地体委眼中视为身体条件二流的青少年,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北京队主力的姜忠俭、王瑞卿、卢诗连,这三个人是程世春从辽宁大连找来的。程世春说:“一流条件的人家哪能给咱们呀,二流条件的就看咱们怎么精雕细刻喽 !”刘仁同志对此作了明确指示:“你们要把这些二等材料练成一等的,培养年轻运动员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打好基本功。三年不比,一鸣惊人。”自力更生培养后备力量的工作在1957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了,在本市和外地招兵买马之后 ,建立了篮球等项目的体训班,负责这项工作的是马健性行。
当时初建的北京篮球队及体训班驻地就在西四旃檀寺南大街19号,这是一座较大的四合院,因大门上装饰着一颗红五星 ,因而人们习惯称该院为“红五星”。这里的生活和训练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一个房间里要住6个人,冬天取暖要靠点煤炉 ,训练场地就是市委大院里的两块露天场地和什刹海体育场。从驻地到什刹海体育场要步行近20分钟,冬天训练结束后回到宿舍,汗水已将头发冻成了冰丝。赶上下雪,要边扫雪边训练。如果雨雪较大,就乘坐有轨电车去位于崇文门外的北京体育馆训练。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教练员和运动员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们感到当一个专业运动员是光荣而幸福的 ,更何况他们的饮食要比普通老百姓好的太多了 。市体委为了让运动员们吃好练好,还专门派了个上海人陈师傅主厨。陈锦才师傅手艺好,炒的菜美味可口,尤其是他做的梅干菜烧肉令队员们赞不绝口 。1958年上半年,由于中央机关扩建,这里被拆迁。当年5月,体训班搬到了先农坛体育场 。从此“红五星”这个为北京培养出大批优秀运动员摇篮的短暂历史即宣告结束。60年代中期的国家男篮队长,北京队自己培养出来的国手姜忠俭,曾在生前撰写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所知道的“红五星”》文中提到:“市体委领导从运动员队伍长远建设考虑,于1957年正式成立了竞技指导科所属的体训班 ,即二线队伍。班主任是王淑彤,彭加颐为辅导员。当时只组建了足、篮、排球三个项目,队员除少部分来自外省外,大都是从北京的中学生中选拔的 。篮球队教练是原国家女篮教练程世春和国家队队员鞠汾庚、虞德顺(女),男队员来自北京的是段其炎、詹殿舜、辛忠明、张福达、姚润章、顾汉民、彭士仁、祖振生、李明迪等,滕大维1958年初由唐山调来北京。据了解,1958年夏,北京的李隆、孔繁嘉、张志鹏、孙衍和、管文明也先后加入男篮二线队。女篮队员是梁学纯、王春凤、杨薇、韩冬、冯怡、高凤琴、姬君洁、田洪珠等,李兆英、田正云分别来自山东和陕西。当时女篮二线队中,打中锋的有四个人,身材最高的是1.86米的田正云,按身高排序故有“田大、梁二 (梁学纯)、王三(王春凤)、李四(李兆英)”之称。这四个人中的梁学纯长进最快,后入选中国女篮,成为北京自己培养出来的首批女国手 。
1959年初,国家体委重建中国男女篮,陈文彬继续执教中国男篮,杨福鹿继任女篮主帅 ,大部分国家男女篮队员归队。在没有重召归队的外地球员中 ,何诗荪、刘二柱和胡英信、傅莲贞等则选择留在了北京。尽管在北京队效力的时间不长,但众国手为以后北京篮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技术、宝贵的经验和严谨科学的作风,他们为北京篮球作出的贡献永垂史册。已故前辈钱澄海先生生前曾说过:“北京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能保持在强队行列,能源源不断的为国家队输送队员,就在于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支援组建了专业队,这个基础和优势是其他省市不具备的。”在1959年9月于北京举行的首届全运会上,杨福鹿统领北京女篮十一战全胜勇夺冠军,在冠军队成员中,从体训班出来的梁学纯、杨薇等已崭露锋芒,立下战功的老将有杨洁、傅莲贞、王霞飞、周懿娴、马申妹、马敬霞、庞慧琳、郑于莲、胡英信、李少芬。北京男篮则在程世春的指挥下,以9胜2负的战绩获得亚军,12名队员有王忆诚、张光烈、张志鹏、陶传孝、姜忠俭、鞠纷康、刘二柱、张福达、王瑞卿、何诗荪、吕长新、张泰榮。与铸造北京女篮史上首次辉煌(1956至1958全国甲级联赛三连冠,首届全运会冠军)不同的是,北京男篮中体训班出来的年轻队员,在老队员的传帮带之下,逐渐走向成熟。
首届全运会之后,北京篮球正式步入自力更生发展阶段,男女篮都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大批新人。考虑到大部分国家队员离开后,北京男女篮的水平有所下降,还不能真正代表北京,故市政府决定称北京队为北京青年队。北京青年男篮由张光烈执教,女篮由白金申挂帅。1962年,煤矿、动力、火车头三个行业队解散,市政府同意让市体委接収了这三队部分教练和队员,组成了北京工人男女篮。在张光烈和白金申的精心调教下,北京青年男女篮终于渡过了困难时期,不仅在全国联赛中名列前茅,且向国家队输送了马家驿、姜忠俭、刘玉民、魏文珊、任焕珍等男女国手。1964年,经市政府批准,北京青年男女篮正式命名为北京队。
北京篮球仅用几年时间就顺利完成自我造血,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刘仁同志经常深入到先农坛体育场看训练,搞调研,发现问题或困难,常常是当场拍板解决,从不拖延。在用人上更是不唯成分伦,重在个人表现。比如对范政涛,不仅把他从人大调到市体委,而且给他摘了右派帽子予以平反。其次,市体委重视对篮球等三大球建设与投入,爱惜和大胆使用人才,拥有一批文化水平高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练团队,他们呕心沥血,治军和训练有方,堪称一流的教练队伍。再次是绝大多数运动员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为北京和国家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勇于奉献。
作者:孙保生